本文为悉地网原创文章,作者刘辰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在西方国家眼里,中国现在已经是科技强国了吗?这个问题,在2月底全英规模最大、最为严谨学术的中国论坛之一“牛津中国论坛”,似乎找到了一些线索。牛津中国论坛成立于2013年,是一个由牛津学生发起、策划、举办的年度论坛,每年都会邀请中国优秀科技企业出席。论坛旨在为来自全英国的学生学者及精英提供关于中国政治、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最新视⻆,深入探讨中国前进的方向及面临的挑战。今年,知乎CTO李大海、大疆创新董事长李泽湘等出席了牛津中国论坛中的科技板块,启迪之星(北京)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,主管合伙人刘博、Cambridge Worldwide Associates主席, 剑桥创新学院主任Alan Barrell坐在一起进行小组讨论。悉地网记者在现场独家整理了几位嘉宾的精彩发言。
首先,欧洲对中国最大的好奇是,短短几年内为什么能成为技术大国?对这个问题,知乎CTO李大海给出了答案:
“首先随着中国经济发展,分配到大学的经费越来越多,保证了技术发展的进展;第二是人力,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,因此进入整个科技产业的人数越来越多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市场,中国是人口大国,好处是我们有统一的文化和语言,因此我们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体现规模效应。”
说到技术发展,他以知乎为例,目前AI技术被知乎广泛应用,其主要场景是知识的生产、分发广泛采用AI,当一个用户提出一个问题后,由系统来判断哪些用户能够回答,再分发给其他用户,这是个很重要的过程,除了内容被生产,如果回答者无人点赞评论,用户会没有成就感,所以内容分发是一套要兼顾内容、回答者和阅读者的系统,涉及到很多细节的算法的优化和改进;
更重要的是氛围,知乎是一个讲究“理中客”的平台,禁止辱骂性、不认真讨论问题的评论,所以在知乎还有个专门的团队做内容管控,会去从很多维度对内容进行分类,把规定的内容底线识别出来。
在严谨的欧洲,大家当然关注的数据隐私问题,李大海也特别给出解释:“其实从2016年开始欧洲通过GDPR,知乎就关注到了,我们对此非常重视,从那时就开始有一只小的团队在进行研究,与此同时,国内的用户对隐私的认识也越来越强,知乎则在不断地进行着改进”。
而大疆创新董事长李泽湘对比了在技术类公司在中国创业(尤其是深圳)和在其他国家创业的难度,并以大疆所在的人工智能领域举例:“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,大量OEM制造业转移到中国,全球75%的硬件在中国生产,组装上的便利性,让硬件创业公司加速发展,而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一个外部因素。”何况新一代的机器人将拥有大量的大数据和AI,实际上是大数据和AI的连接,而这对创业公司来说,不仅涉及到获取硬件支持,结合软件也需要做很多工作。而在这方面中国市场供应链的巨大差异,已经具备特殊优势,“如果你想在其他国家做机器人,硬件支持恐怕很难,但在中国可能5公里内,你就得到所有的原件,把你的想法变为现实。”
启迪之星主管合伙人刘博从宏观角度进行了解读。过去30年中国经济粗放式发展,但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经过了低毛利、低价值阶段之后,一定会向着高毛利的方向更新改良。而中国现在有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,“首先他们足够努力,第二,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,第三,他们为了良好的下一代打下基础,这一切都是科技能在下个发展阶段发挥主要力量的因素。作为投资人每天在跟优秀的人才打交道时,感觉到十年二十年后,他们能变成非常伟大的人,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。”
实际上十多年来,每年的早期投资都有一个主题。2016年AI概念被提出后,很多AI企业都可以拿到3000万~5000万估值,哪怕团队一个IDEA,或者一个电子系毕业的学生创业。AI迅速进入高估值阶段,但就像任何行业都有的发展阶段一样,各方面基础设施要素尚未具备,其实是进入了快速泡沫期,之后却是很长时间的瓶颈期。
刘博认为,AI技术实际上是刚刚开始,还有很多跟应用结合的技术还没有开发出来,应用到场景下至少还有5-10年的时间,实际上是一个虽然进入泡沫期但需要5-10年沉淀的技术,当然,“对于其未来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,上一代技术继续升级迭代,一定是更符合人性的,才能产生更多价值。”
但这是否说明中国已经是科技强国了呢?几位嘉宾也给出了中肯的评价。李大海认为目前的弱项在于学术研究,“中国在基础学科的研究上处于早期阶段,但也是快速爬坡阶段,我们接触的几个工作,都在国际上取得了进展,只不过还不够系统。” 剑桥学者Alan Barrell则评价,相比起研究,中国在把研究“翻译”成商业应用上,有出色的能力。
刘博指出,在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包括课题的研究,在产业和人才培养上投入的经费都非常多,但过去相比起高精尖需求,中国更追求快速发展,基础科学转化到市场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,例如,“清华每年申请2万多个专利,但那些专利能成为有价值的创业企业的不到1%,每年我们看到从清华出来的创业公司不到1000家,真正能跑出来甚至爱不到20~30家。”
实际上,这正是中国面临的挑战或问题:
首先,中国做基础研究,都是从科学角度提出问题,而非实践和技术结社的角度,学生老师身怀技术,但也不知道将来那些领域可以结合;
第二,科学家或者高层次人才发展创业过程中,最大问题是管理,包括如何跟随企业一起成长,如何具备战略眼光。
至于解决方法,刘博提到,首先,需要对科学家进行创业知识的教育,让他们知道如何把产品卖到市场去转化收入,让生意持续发展,这是一整个链条,而这并不是有了技术就可以创造一切的。无论是概念的改变,对创业的决心,长久的耐心,都需要教育和探索。
本文为悉地网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否则悉地网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,请联系editor@cyzone.cn。咨询微信客服
0516-6662 4183
立即获取方案或咨询top